7月15日14时,一面沉睡千年的北流型云雷纹铜鼓被护送至北流市博物馆。这面鼓面直径达96厘米、高55厘米、重约100公斤的青铜重器,是北流市自1975年以来再次发现的同类型文物,其完整出土为研究古代岭南青铜文明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铜鼓发掘现场。
这面铜鼓的出土源于一场意外。7月14日,北流市六麻镇经龙村村民苏健军在清理屋后山体滑坡时,发现泥土中露出半个长满铜锈的“金属桶”。听说可能是文物后,他立即向当地派出所和六麻镇政府报告。
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研究出土的铜鼓文物。
北流市博物馆接到消息后,迅速联合玉林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玉林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民警等赶到现场。通过观察外露花纹,北流市博物馆馆长卢俊成等人初步判定这是一面北流型铜鼓。因天色已晚不便开挖,卢俊成等人当晚在山上轮番值守,彻夜守护这一珍贵文物。
展开剩余64%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出土铜鼓文物。
7月15日上午,工作人员采用“机械清障+人工精掘”方式,历时4个小时,最终将铜鼓完整取出。值得注意的是,出土时铜鼓呈鼓面朝下姿态,底部垫有规整石块,铜鼓出土处未发现共存器物及墓葬,这一埋藏方式符合北流型铜鼓的出土特点。
出土铜鼓鼓面中心太阳纹特写。
经测量,新出土的铜鼓鼓面直径达96厘米、高55厘米、重约100公斤。经蒸馏水冲洗和软毛刷清理后,铜鼓全貌震撼全场:鼓面中央有太阳纹及9道光晕,周边伏着6只青蛙,鼓身遍布云雷纹。“根据这些特征,结合馆内藏品对比,基本可判定为北流型云雷铜鼓,初步估计有1400年至1500年历史。”卢俊成介绍。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梁桉健补充:“新出土的铜鼓除鼓胸有两处因泥水腐蚀出现小洞外,其余部分基本保存完好,这得益于掩埋得当,未受人为和其他因素破坏。”
出土铜鼓鼓面上的雷纹纹饰和蛙立饰。
北流型铜鼓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和粤西地区,以北流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北流市有着“铜鼓之乡”的美誉,目前在北流市境内就发现出土50多面铜鼓。20世纪50年代,在北流市水冲庵出土了著名的“世界铜鼓之王”——重达300公斤的水冲庵铜鼓。“上一次发现出土北流型铜鼓是在1975年,距今50年后再次发现,我们都很激动,下一步,我们将邀请有关专家对这面刚刚出土的铜鼓进行研究、认定。”卢俊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收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云雷纹大铜鼓”。(资料图片)
来源:玉林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于:北京市南京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