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第三年,也是“岳山造林大会战”51周年。51年前,广东肇庆怀集县2.5万名民兵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克服了冬雨连绵、寒风刺骨、运输线长等重重困难,将岳山这片贫瘠荒山变成了万亩林海,创造了人间奇迹,也孕育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怀集三岳自然保护区满目苍翠 吴勇强 摄
如今,岳山所在的广东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2.6%,总面积达10.84万亩。这里记录有高等植物1015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8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达50多种。这组数据,是在“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引领下,广东深入实施绿美广东建设的成效缩影,更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荒山蝶变
当晨雾在三岳保护区的林梢升起,万木摇曳着苍翠,清脆的鸟鸣穿透林间,这幅灵动的绿海画卷,正诉说着半个世纪改天换地的传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岳山林场所在的怀集县蓝钟镇山林被大规模砍伐开垦。常年砍伐致使全县山林生态恶化,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大幅下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粮食低产等问题亟待解决。曾经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河流因泥沙淤积而改道,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当地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每到雨季,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原本宁静的乡村被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中。
当年岳山上的残林荒山现状 方权裕 摄
面对困境,广东高度重视护林、造林、育林工作。1974年,怀集县委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造林绿化大行动,先后发起两轮岳山造林大会战。此次大会战以“造大林、大造林、造好林”为目标,创新有利于山区林业生产的“四权”管理机制,通过创办林业采育场的方式,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群众运动。为了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到造林大会战中,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播、宣传画、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造林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万名造林人怀着“誓把荒山变林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窝棚、自搭炉灶,吃住在山头,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他们在延绵的荒山上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开创了采育场改革和科学造林护林营林等成功经验。
岳山造林现场 方权裕 摄
在造林过程中,造林人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缺乏先进的造林技术和设备,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进行挖坑、植树、浇水等工作。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他们精心挑选树苗,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在寒冷的冬天,他们的双手被冻得红肿开裂,但他们依然坚守在造林一线;在炎热的夏天,他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据悉,岳山造林大会战累计有2.5万人次的青年民兵上山造林,用时143天,完成高标准造林3.5万亩,创造了“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也孕育了广东“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绿美接力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满是荒山残林的岳山林场,如今已摇身变成林海浩瀚、万木葱茏的苍翠青山。2004年,岳山林场与相邻的温泉林场共同组成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从1974年“岳山造林大会战”至今,五十载光阴匆匆而过,岳山实现了从残林荒山到生态屏障的华丽转身。
三岳自然保护区风景
二十多年来,保护区始终秉承“合理砍伐、永续利用、绿化荒山、青山常在”的林业发展理念,在扩绿护绿兴绿的路上扎实前行,一代接着一代干,从未停歇。保护区通过对林地实施全面管护育林、加强巡护队伍建设,使区内的原生植被、野生动物、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同时,保护区还创新采用认种认养、捐资代植等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参与义务植树。
在保护区的宣传和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来。他们有的捐款捐物,为造林工作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有的亲自参与植树活动,用自己的双手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如今,岳山所在的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维持稳定增长,有效保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了它们的天然栖息地。曾经消失不见的鸟类重新回到了这片山林,它们的歌声为这片绿色家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在“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激励感召下,肇庆市、怀集县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加快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怀集县森林资源面积超393万亩,森林储积量达16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75%。肇庆市森林资源面积超1575万亩,森林储积量达61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森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许多农民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
新时期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是广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各地围绕消灭荒山,掀起了一个个造林热潮。从“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到“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再到建设林业生态省和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广东先后启动实施一系列绿化造林行动。全省上下持续接力,爱绿植绿护绿已经成为镌刻在南粤大地基因里的精神血脉和光荣传统。
今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第三年,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39万亩,经国家认定的义务植树活动超4万场次,参与人数超335万人次。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广东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和坚定决心。下一步,广东将坚持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持续唱响“我为广东种棵树”主旋律,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的接力赛,书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实践。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通讯员】林荫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周丽娜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南京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